大家都知道,日俄战争后,日军侵略辽东半岛,并将其改名为“关东州”,派侵略军驻守,派驻部队因此得名“关东军”。
在旧日本陆军中,关东军战斗力最强,装备最好,有“皇军之花”之称。只是从1943年下半年起,为挽回太平洋战场的颓势,日军大本营陆续从关东军抽调兵力和大批作战物资增援南方岛屿,关东军才渐显颓势。
众所周知,抗战期间,八路军主要活跃于长城以南的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一带,在抗战最初的几年时间里,和盘踞东北的关东军基本没打过什么交道。
但凡是都有例外,随着敌后抗战逐渐深入,八路军不可避免地与成建制关东军交战。1943年5月,冀东八路首创成建制歼灭关东军一个中队的经典范例。
1943年5月初,日军华北方面军出动两个旅团的兵力扫荡我冀东根据地。根据以往经验,当关内敌人大举扫荡时,冀东八路军就会跳到关外,利用关内外日军不协调的特点开展游击战争。因此,冀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李中权率军分区警卫连掩护政治部、军分区医院、文工团、报社等大量非战斗人员,向北越过喜峰口,转移到以往相对安全的热河南部。
展开剩余79%可这次,关东军和华北方面军达成了联合作战协议,在华北方面军开始扫荡前,关东军就强迫热河南部地区百姓全部迁移,在喜峰口北数百里制造“无人区”。冀东这边一打响,关东军就抽调101师团分多路对热河南部进行扫荡,企图把我军歼灭在关外无人区。
形势的变化给八路军带来了不小的难题,到达关外后,李中权指挥警卫连与日军连续缠斗四天,几乎每小时都有战斗,干部战士饭吃不好、觉睡不好,异常疲劳。
为了摆脱追兵,李中权决定在地形险要的蔡家峪设伏。但狡猾的关东军并不上当,为了防止被伏击,当关东军路过地形险要的山谷时,都先派两支搜索部队沿山脊搜索,因此,我军在蔡家峪一带两次设伏,均被关东军追兵识破,为了避免和占绝对优势的敌人正面硬拼,八路军迅速撤离。
1943年5月16日,13团特务连护送从晋察冀军区来的百余名干部到达了关外的老游击区王厂沟,和李中权的军分区警卫连会合,有了特务连这支生力军,李中权果断决定:第三次设伏,痛打关东军!
根据情报,驻扎在喜峰口北孟子岭的日军101师团第九联队要进攻王厂沟,李中权第三次设伏,在王厂沟打一场漂亮的伏击战,歼灭这股敌人。
5月的王厂沟草木旺盛、山高林密,李中权将警卫连埋伏在王厂沟东山,特务连和指挥所在南山,只等敌人进村时将其一举歼灭。
5月17日上午8时,第9联队春田中队150余人直奔王厂沟,在进至王厂沟东5公里的棒锤岸时,日军好像嗅到了八路伏击的气息,又突然向北转到瀑河川,离我军在东山和南山设置的伏击圈越来越远。
李中权迅速变更部署,将特务连由王厂沟南山调到王厂沟西山;警备连从村东山调到王厂沟村东北山和村内。由于王厂沟是老游击区,群众基础非常好,八路军临时转移,老百姓全部守口如瓶,因此日军对此没有丝毫觉察。
上午10 时,自以为甩开八路伏击圈的日军狂妄自大,在进入北山和西山间前并没有向两侧山脊派搜索队,而是直接大摇大摆地进入了八路伏击圈。
随着3发信号弹接连打响,早已埋伏好的两个连队向敌人猛烈射击,十三挺轻重机枪一齐开火,数百枚手榴弹同时扔到敌人队列中,打得日军晕头转向,东奔西窜,乱作一团。
但穿着灰白色制服、长着胡须的关东军老兵战斗力非常强悍,中队长立即调整兵力向我阵地进行反扑。在下午一时,伏击圈后尾的一个小队夺取了村北的骆驼山制高点,用轻、重机枪和掷弹筒组成密集的火力网,掩护山沟里的敌人向北突围,战斗打成对峙。
有人劝李中权:“打了5个小时还不分胜负,万一敌人马上来增援就麻烦了,不要打了。”但李中权却下了决定,继续打:没有一个敌人跑出包围圈,敌人也无从知道王厂沟出了事,就算敌人来得多,王厂沟一带都是山区,而且群众基础好,不容易将我军合围。
话虽如此,李中权还是给警卫连下了死命令:天黑之前一定要拿下骆驼山!
为了拔掉这颗“钉子”,警卫连长张进学派排长巩玉然率两个班和一挺机枪,攀爬骆驼山东侧四百多米宽的密林和峭壁,抢占了距敌阵地约50米处的一个小山头,扔光了手头上的所有手榴弹,之后以步枪和轻机枪和敌军对射。战至下午4时,这颗钉子终于被拔掉了。
失去制高点掩护,日军突围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残余日军只得龟缩在山沟负隅顽抗。李中权调特务连两个排增援北山,配合警卫连把敌人压缩在最后一个小山包。
这时,经过8个多小时的战斗,八路军弹药已经打光了,人人都上刺刀,冒着关东军的枪林弹雨冲上山头,双方相互扔石块、拼刺刀、摔跤肉搏。在战斗中,八路军战士们国恨家仇一齐涌来,全身的力气都凝聚在刺刀和拳头上,关东军老兵也不是吃素的,为了活命也使出浑身解数困兽犹斗。
残酷的战斗一直持续到晚上七点,我军以牺牲27人的代价全歼101师团第9联队春田中队,缴获九二重机枪一挺、九六轻机枪三挺、双准星三八式步枪78支,掷弹筒6个、指挥刀一把,缴获的武器足够武装我军一个连,取得了对阵关东军首次大胜,极大地鼓舞了当地人民的抗战情绪。
发布于:天津市